
古代祖宗容像
中国人自古有个习惯,即使远在千里之外,故乡还没有任何亲人,都要寻根问祖,返回原籍认祖归宗。不像现代人,一旦在外工作或定居,离开故乡后就可能与故乡再无瓜葛。
古人为何要寻根问祖,认祖归宗呢?一般认为,这是受根深蒂固的“孝文化”影响,认祖归宗是感恩祖宗,光宗耀袓,光耀门庭。或是宗族观念浓厚,所谓“只有千年宗,没有千年亲”,等等。此类观点,不能说不对,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。
从几个认祖归宗的实例可以看出,古人千里归宗的内在原因,或根本目的,其实是很实在的。
明代湖广钟祥的曾氏,元末时本在江西彭泽。这个家族相当有名,曾璠、曾省吾父子,都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。曾省吾的先祖,本世居江西彭泽。元顺帝时,曾省吾的先祖见有四个儿子:永一,永二,永三,永四,曾璠、曾省吾父子系永曾四后裔。1363年,朱元章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,常遇春部路过彭泽县,曾永四由此投军。
明朝开国后,曾永四这一支留在了安陆卫(今湖北钟祥地区)。曾永一、曾永二、曾永三的后裔,仍旧在彭泽原籍。两地的曾氏后裔,时常来往。
到嘉靖初年,两地的曾氏已正常来往了100多年。这时,曾永四的后裔又来到彭泽。但没想到的是,彭泽曾氏把钟祥曾氏这一支的祖宗牌位都烧了,根本就不承认他们是同宗。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按明朝的制度,曾永四的后裔在钟祥安陆卫所的正军补贴、装备费用等,要由彭泽的曾氏来承担。彭泽曾氏不承认两家同宗,就不用掏钱给钟祥曾氏了。祖宗牌位都烧了,官方也不好判定。两地的曾氏从此闹翻,为的就是钱的事。利益冲突,族人根本不顾及祖宗了。

古代银两
镇江卫(今江苏)军人唐闰山,原籍山西洪洞,两地相距千里。唐闰山在镇江娶不到老婆,便回到原籍山西洪洞。绕这么一大圈娶老婆,好像不划算。但按照明朝的制度规定,洪洞的唐氏家族,有义务为唐闰山娶个老婆,这样生了儿子后可以子承父业,继续当兵。唐闰山等于白捡个老婆,跑个上千里,同样很合算。
但是,唐闰山的条件不好,原籍地没人愿意嫁给他。这种情形下,洪洞唐氏家族就为难了,不为唐闰山娶个老婆又不行,要找吧又太困难。最终,冒着法律风险,为唐闰山找了个有夫之妇。唐闰山准备带着这个老婆回镇江时,被女子的丈夫告发了。
《御制大诰》初编第六条《军人妄给妻室》载:“山西洪洞县姚小五妻史灵芝系有夫妇人,已生男女三人,被军人唐闰山于兵部朦胧告取妻室。兵部给与勘合,着落洪洞县将唐闰山家属起赴镇江完聚。方起之时,本夫告县,不系军人唐闰山妻室。本县明知非理,不行与民辩明,擒拿奸诈之徒,推称内府勘合,不敢擅违。”
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,唐闰山千里回乡认祖归宗,目的就是娶个老婆。而按照制度规定,“军人无妻者应由原籍军户代为娶妻,若有困难,邻里相助,务使军人在卫有妻”。族人与宗族之间,是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方面法律规定的。族人认祖归宗,并不是为认祖归宗而认祖归宗。

古代婚礼
相关文章